交通新闻

当前位置:首页/行业资讯/交通新闻

昆明究竟有多堵?4大交通堵点调查

发布时间:2008-05-12作者:佚名    

    “太慢了,太堵了!”几乎每天都有昆明人对城市交通发出这样的抱怨。在主城区的多个主要路口,每小时都有上万辆车通行。车多,人多,路不够用;修路、扩建,禁左、单向循环,城市迅速扩张,交通需求剧增,设施容量不足,使城市交通变得越来越脆弱,严重影响了城市经济社会的健康发展和市民的工作、生活。
  最近几年,市委、市政府对交通拥堵进行了一系列“手术”:东风路近日公园路段下穿工程,公交专用线建设工程,四区42条支次干道改造等等,使人均道路面积达到了近11平方米。但拥堵依然,广大市民急盼解决之道,什么才是解堵的最终法宝?
  记者历时一周,对昆明市4个最堵路口进行了一次全方位调查,力求多角度、深层次剖析拥堵原因。 .


南 海埂路口——“云南第一堵”名副其实
  交通状况:位于海埂路与二环南路交汇处的海埂路口,是连接市中心与南片区、贯通昆明城东西的交通要道,在该路口以北四五米是昆明通往成都的铁路主动脉——成昆线。路口周边有云纺、前卫、华丰等十多家大型商品综合批发市场,附近有永昌、马洒营、马家营等众多社区遍布,人、车、物流交织,每天过往车辆不低于10万辆。
  现场调查:4月3日,记者还在距老海埂路和南二环交叉路口100米以外,就看见南过境桥下密密麻麻的车辆。在该路口主要有两条线,一条由南向北,主要是进入城市中心区的人群、公交车、机动车、非机动车等。另外由东向西一条线则主要以物流的大型货车为主。
  铁路道口和交通路口相距不到10米,火车平均5—7分钟通行一次。受此影响,桥下的交通信号灯几乎无规律变换,随时要受到火车限制。海埂路下穿工程正在进行,也使该路口东西向通行能力受阻。每次交通信号灯放行时,尤其南北向路口的车辆、行人都潮水般聚集着从桥下穿行。各种机动车、非机动车以及行人全挤在凹凸不平的桥下路面蜂拥而进。虽然两名交警和4名保通员分守在4个口一刻不停地在疏导,但大量的人车要从相对狭窄的路口行进,还是使该路口的通行看上去异常混乱。
  由于海埂路附近物流公司和商业批发市场众多,永昌、马洒营、马家营小区每天行经该条道路的居民众多,光南北向就有7路公交车途经此路,加上各种电单车、板车、手推车、自行车,甚至马车,汇聚在此,拥堵甚为壮观。每天的拥堵大都发生在早上7点至9点,而下午在5点至8点之间。居民将此路口称为“云南第一堵”。
  该路东西向路段,上一个路口接南坝路,下一路口接福海立交,因南过境限高、限重,所有大型货车全部压到桥下,下穿工程使路口变得更加狭窄,源源不断的物流车辆,在路口汇聚后,拥挤着再驶出去,发生挂擦的事常有。一旦发生事故,就会堵到1公里以上。
  调查中了解到,海埂路的拥堵历史在城区较为典型。因为多家批发市场就在附近,在2002年前后,行人和来广丰批发市场拉货、运货的人力三轮车就常常将路口堵死。2006年后,广丰批发市场拆迁,人力三轮车相对少了点,但并没有缓解该路口的运力。随着城市面积拓宽,附近小区增多,出行流量再一次加大,公交车也从上世纪50年代的24路,增加了66、110、109、127等7路近10趟次,也加大了该路口运送压力。
  据了解,10年前建设南二环高架桥时,桥梁设计按“七二式”标准,比现在的“公路一级”标准对桥梁的要求要低,能满足当时需要。但近几年来,由于车流量大增,已超过南二环高架桥设计流量的30%以上。为使南二环高架桥不至于“过劳死”,今年1月起,南二环高架桥再次限高,限重,将所有1.5吨及以上货车压到桥下,至此,海埂路迎来了更浩荡的车流量。
  东西向如此,南北向更甚,城市巨大的交通需求与有限的交通供给之间出现了严重失衡,加上部分行人和驾驶员缺乏文明交通意识,不遵守交规,闯红灯、互不相让,更使该路口的拥堵成为城区最复杂、最难治理的路口之一。
  海埂路与南二环交叉路口之所以有着如此复杂的交通状况,除城市发展、周边环境、商业网店等因素之外,更有其历史原因。海埂路铁路道口,是连接成昆线的主干道,从上世纪70年代启用后,就一直担任着繁重的输送工作。目前,海埂路道口每24小时火车通行量在120—140多趟,高峰期更超过150趟,平均每5—6分钟通行一次。
  此外,上世纪90年代后,随着昆明城区的逐步扩大,附近周边人口和小区、商业网点剧增,使海埂路变成了一个连接市中心与南片区、贯通昆明城东西的主要交通要道。急剧扩大的人群、车流量和频繁的火车天天擦肩而过,交叉通行,使该区域的交通状况变得更加复杂。
  据交警七大队队长杨富介绍,目前在该路口一共设有4名民警和20名交通保通员,由于人、车流量巨大,噪音、尾气污染严重,加上人车混行,不遵守交规,海埂路岗亭民警平均20分钟被迫轮换一次,在岗交警个个都有不同程度的耳、鼻、喉、皮肤等多种职业病。
  根治难点:
  交通路口离铁路道口太近,不足20米,火车和其他车辆及行人通行交叉。
  连接昆明8个州(市)的唯一主干道,过境货、客车无其它路分流。
  物流太过集中,4家大型批发市场和上百家物流公司集聚附近。
  目前海埂路下穿建设导致东西向路口更加狭窄,通行能力弱。
  交警建言: 
  将大型批发市场迁出二环外;修建从明波到草海的跨海大桥,将过境大货车辆分流到三环上。


西 黄土坡昆瑞路——30年老路通行压力加剧
  交通状况:公交汽车公司3个队,200多辆公交车,上千趟次出入;人行道与非机动车和机动车道混行,加上黄土坡立交桥修建,使黄土坡片区拥堵的交通状况难以得到有效解决。
  现场调查:从西站立交桥沿工人医院一直到昆沙路口的三叉路是昆瑞路,就是这条不足1公里的道路,仍旧延续过去几十年的乡村道路状况,不仅凹凸不平,而且狭窄、拥挤,每天却要经过上万辆车辆,造成的拥堵也就不言而喻。
  记者在现场看到,从黄土坡客运站方向,人行道和非机动车道在公交车调度室前突然消失,一直到麻园的三岔路口。机动车道、人行道、非机动车道没有分隔出来,更显出道路的狭窄、拥挤。在公交车站,每分钟要进出大量的公交车辆,因为各种原因影响,多数进站车辆直接在出站口进,而不是从立交桥绕行,使前来汇聚的多条公交线路车辆和其他车辆在调度站处缓停下来。一位在黄土坡片区工作多年的交警告诉记者,如果所有的公交车都能通过立交桥绕行进站,起码在道路的这一段处,不会造成较大拥堵。
  为了验证交警所说,记者坐上车从立交桥绕行发现,虽然黄土坡立交桥正在修建,影响了周边的通行能力,但如果绕行的话,会使这一段路的通行更加有序。不仅如此,在狭窄的昆瑞路上,公交车大都没有停靠在紧挨站台的地方,而是随意在路中间停靠,也给后面的车辆造成通行困难。
  而在黄土坡立交桥一层,两个交通冲突点的形成,也加剧了该路段的拥堵。一是往氧气厂方向的货车与出城车辆形成交叉;二是进小屯方向的车辆与氧气厂方向下来的车辆又与从黄土坡方向出去的车再次形成冲突,一旦发生碰擦或事故,道路就堵死。在黄土坡段的800米昆瑞路上,由于道路设施不规范,道路老化严重,通行能力弱,使大量公交车在从三岔口进入昆瑞路后,遭遇到瓶颈。在交通高峰期,许多公交车被堵死在“家门口”——财贸学院西区,只好就地掉头离开。
  此外,由于113路和8路公交车发往海源寺和王家桥、普吉一带,而这两个地方大都途经很多学校,且两个地方的村民出行量也很大。因为公交车拥挤,“黑车”也趁势而生,更加剧了黄土坡交通的拥堵。
  记者看到,由于年前就进行的交通综合整治一直在进行,黄土坡“黑车”的拉客现象大大好转,但仍有少数“黑车”停靠在一些隐蔽的路口偷偷载客。从公交车站的设置到城中村流动人口管理,看似和黄土坡的交通状况没多大关系,实际上却与今天的城市快速发展密不可分。
  根治难点:
  城中村整治。
  几十年老路已不适应现在的交通发展。
  公交车站点设置不合理。
  交警建言:
  将出城郊公交车搬离黄土坡,改造黄土坡城中村。公交车遵交规进站出站,按规范停靠车辆。


东 (石虎关—菊华立交—东部客运站—交三桥)——快速通道逐渐丧失作用
  交通状况:由北向南的周边路网没有形成,从滇东北方向的过境车统统经过东二环,是北市区近20万人口入南或入东的主要通道。快速通道和过境通道叠加,加上菊华立交和大树营立交设计上的缺陷,使这一带拥堵一直影响到交三桥、北京路等。
  现场调查:近几年因主城区扩大,北市区有差不多近20万人口要经由东二环进入南或东城。早上7点之后,东二环便迎来了每天的第一个高峰。在这条由北向南的路上,平均每小时达到上万车次流量。而南向北方向稍好,即便在高峰期,车辆也不足北向南的30%。
  调查中了解到,东二环在1995年是作为城市快速通道修建的,当时的通行状况极好,但随着主城区扩大,20万人口迁至北市区,加上车辆剧增,物流量增大,这条原先的快速通道便显得越来越吃力。近几年来,其实际承载能力远远低于现在的交通流量发展,而道路设计缺陷也暴露出它难以克服的弊端。东二环立交桥当时的设计是4个车道,高跨双向2个车道,但只要有一个车道出事故或关闭,就只有一个车道通行,大大限制了通行速度和通行能力。
  记者顺石虎关、菊华、石闸立交桥体验时发现一个相同的问题,所有车辆都要在立交桥上绕一个大圈,使许多车辆在此形成一个交叉。旁边的匝道也没有起到快速分流的作用,车辆在第二层汇聚后往往堵在一起,而许多大货车不守交规占据快车道,也加剧了桥上的拥堵。由于菊华立交桥到石虎关道路坡度较大,重型车下坡难刹车,而上坡又容易故障,使这一段路越发难走。而石虎关立交桥弯太急,转弯半径小,摩托车在此最容易侧翻、肇事。
  记者在1大队交警的带领下,亲历了该条道路在设计上的缺陷。从大树营上一个大坡,然后爬金马立交,到菊华立交后,下石虎关长坡,然后再上石虎关大坡。全程大约3公里,所有车辆必须经过这3上3下,许多大型或重型车容易在此路段发生故障,而一旦坏在路上,就会迅速堵成长龙。
  在大树营段,从新迎小区出来的车辆全部汇聚到东二环,而东部客运站每天有600多辆车辆发出,这些都是造成整个东二环交通拥堵的原因。就东二环立交桥的运载能力而言,早在3年前就已超出了设计流量。记者从交警一大队了解到,由于昆曲高速目前没有和东三环连接,从昆曲到朱家村立交桥到世博园路口后就被断开,使滇东北来的车辆只能通过东二环往滇南、滇西南方向,如果和东三环连接的话,东二环的压力将大大减轻。
  在石闸立交桥北口,东二环369号附近,因为诸多大货车占快车道行驶,1大队民警对涉嫌占道车辆逐一进行处罚。交警1大队中队长孙炜告诉记者,因为上桥的通行速度低,如果大货车都占据快车道行驶的话,许多小车就被堵在后面。果然,记者在现场看到,因为有七八辆大货车一直在快车道行驶,后面的小车超不上来,明显影响了大多数车辆的通行速度。
  而在交三桥路口,记者了解到,自从北京路禁左后,居住在北市区的市民要往城南、城中必经交三桥。所以由北向南的高峰期多数从早上7点半就开始。和其他路口不一样的是,高峰期持续的时间较长,一般超过3小时。由于由北向南的早高峰从北站到塘子巷只有省军区和尚义街2个调头点,所以拥堵的第一个瓶颈往往会出现在穿心鼓楼到交三桥一带。而由南向北的晚高峰也同样如此,由于穿心鼓楼到北站中间有省军区路口,两个路口的距离近,车速提不起来,一旦排不出去,几乎会影响到整个北京路。
  记者在现场还看到,由于江南证券旁的停车场离交三桥路口不到100米,停车场进站口狭窄,只要有车进出,受堵车辆都会蔓延到路口。
  根治难点:
  石虎关、菊华、大树营立交桥设计过时,汇聚车辆有相互干扰交叉作用,影响通行能力。
  多条立交桥匝道口狭窄,分流速度偏慢。
  过境通道和快速通道叠加。
  交警建言:
  将东二环变成真正快速车道,货车限时通行,白天不能走,只在夜间行驶。将昆曲高速和东三环连通。

 
中 弥勒寺——独路难撑场面
  交通状况:弥勒寺路口与省军区路口相距仅200多米,车辆难以提速,而西昌路、西坝路左转能力小,所有由南往北的车辆多为直行车,而由北往南的车辆多数左转,造成该路口信号周期过长。
  现场调查:从西坝路口往东,经弥勒寺、金碧路到德胜桥,道路全长2公里多,除省军区路口可以左转,再没有左转路口。而由于从西往东方向的车辆多为直行车,金碧路一带为商业黄金地段,使得弥勒寺、靖国路到金碧路一线交通繁忙。
  记者在弥勒寺路口往东看到,如果军区路口和弥勒寺路口信号灯均为放行,那通行速度较快,从西坝路直行和西昌路左转的车辆可以快速通过,但如果两个相距很近的信号灯不一致,车辆通行速度则大大减小。实际上,因两路口相距太近,各自承担的车流量不一样,信号灯不可能都一致,这就使得直行路线上的车辆常常拥堵起来。
  交警二大队民警告诉记者,由于西坝路口过来的车辆多为直行,在进入弥勒寺路口后,遇军区路口很快停顿,后面车辆就有可能被拦停在弥勒寺路口。再往前走,一部分进东寺街,一部分进书林街,但分流的车辆并不多,大多还是经塘子巷进拓东路或进北京路。2公里长的道路因没有左转掉头处,一旦出现拥堵很快变成长龙。
  由于小西门建龟背立交暂时断交,加大了西昌路运行压力,而去年底改造建好的篆塘路,并没有缓解西昌路压力,相反因西坝路口狭窄,从篆塘路出来不管左转还是右行的车辆,均可能在路口形成一个新的堵点。
  记者了解到,弥勒寺路口与军区路口相距太近,使该路段直行车辆往往受堵,但如果取消军区路口信号,又使整条直行路没有掉头路,更加重直行道压力。在弥勒寺路口,行人的交通参与素质较差,机动车驾驶员让行意识不好,尤其是在上下班高峰期,狭窄的西坝路口,常会因涌进大量从东往西或从西昌路右转进来的车辆,而使路口陷入混乱。
  根治难点:
  西坝路口狭窄,弥勒寺与军区路口距离太近,直行道禁左线较长。
  交警建言:
  实施西坝路的改扩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