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山市中心城区常规公共交通近期改善规划评审,2010年规划新增十条线
发布时间:2008-11-24作者:陈慧 陈丹
我市即将购入的500辆公交车于今明两年到位,它们该如何投放?是如撒胡椒粉一样分遍全市各地,还是有侧重地对部分线路优先呢?而近期随着中山博览中心、新中医院等一系列大型公共建筑及其周边居住小区的开发与建设,居民出行的空间结构又发生了新的变化。为此,市交通局委托市规划设计院作了《中山市中心城区常规公共交通近期改善规划》(以下简称《规划》)。《规划》目标希望达到:居民平均候车时间不得大于10分钟。
18日上午,市交通局请来了广州、佛山、深圳等地的交通、规划专家,对《规划》进行评审。专家们评审后原则上通过了该《规划》,他们还结合自身所在城市的经验,为中山公交发展提出了可供参考的经验。
■部分公交不再“站站停”
此次规划范围包括东区、南区、西区、石岐区、火炬开发区、沙溪镇、大涌镇、港口镇、五桂山办事处和南朗五镇区。东区、南区、西区和石岐区被规划分为I级区域,开发区、五桂山、沙溪、大涌、港口和南朗为II级区域。
规划人员对客流调查结果发现,中心城区到镇区的线路长,站点多,“站站停”影响了公交速度,但不“站站停”又会让沿线站点市民乘车不方便,于是建议采用快、慢两种方式,作为中心城区公交线网布局模式 。在基础线路或中心城区内部的主干线路、基础线路“站站停”;一些只是穿越中心城区,以运输乘客到镇区为主的线路则只在一些大的辐射站点停靠,这样可以加快较远线路的公交速度。在大的辐射站点则设置一些转乘的线路,方便乘客到达目的地。就此,规划人员还提出新增10条线路。
一位专家指出,这些不同的线路甚至可以考虑采用不同的车型。客流量大的线路,可采用大巴;客流量少的可采用中巴或小巴。评审组组长靳文舟是华南理工大学土木交通学院副院长。他表示这涉及到“城市”公交与“城乡”公交的差别。偏远地区客少,可以半个小时才一班车,但必须准点。而中心城区客流量大,就要提供连续服务。将公交分为“站站停”与“直达”,就能满足两种不同需求。
■公交“载体”政府建
以快、慢车区分公交,还需要有前提。深圳的专家赵发科就表示,道路、站场的基础设施建设是公交提速的 “载体”。他建议,建站场要与经营公交线路的主体分离。经营公交的企业没有能力去建大量适应车辆调度、线网承载的道路、站场,这需要政府来规划、建设,然后交给公交运营的公司来经营。这不仅是一种政府“公益”的做法,还因这个“载体”掌握在政府手上,可以更好地引导线网按群众需求的方式去铺开。如政府可对一些只是穿越中心城区的“快”公交车,设公交专用道。这样,公交也能提速。
他同时还呼吁中山政府补贴对老人、儿童的票价。“深圳也曾走过弯路,但现在已经明白,对公交的基础设施投入,是对群众出行最有利的优惠。”
■线网规划跟着IC 卡“走”
佛山市交通局公交科科长谭肇欣得知我市的公交IC 卡即将使用时,表示IC 卡大有用途。他甚至预言:它将带来整个公交线网的巨大变化。
小小一张卡,除了方便群众,还有这么大的力量?谭肇欣认为,群众的出行是不断变化的数据,不是单靠规划人员的一些调查就能得到准确的数据。加上新的城建设施、公共小区不断上马,客流量数据每天都在变。这时,乘客每天使用的IC 卡,才是这种出行方向的“明灯”。线网规划跟着IC 卡走,就能随时调控车辆、线路。“一般来说,老百姓都希望一站到达目的地,而不愿转乘。若能用IC 卡给转乘打个折,将带来习惯的改变。”
经过一天的评审,专家们对《规划》原则上同意。而各路专家们的“会诊”,又让中山公交看到了其他地方许多有益的经验。市交通局表示,之后会对一些新增、调整的线路进行公示,征求群众意见,希望能实现中心城区居民平均候车时间不大于10分钟的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