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3-12-03作者:昆明信息港
“澜沧号”动车组行驶在老挝境内。杨永全摄
在中老铁路国际旅客列车上,中外游客与列车员热烈互动。杨永全摄
王家营中心站。记者王俊星摄
中老铁路野象谷货场内满载货物的大卡车络绎不绝。纳建博摄
“复兴号”动车组行驶在橄榄坝大桥上。徐章位摄
磨憨新国门围网区。记者王俊星摄
志合者,不以山海为远。
中老铁路开通运营两周年,累计发送旅客2420万人次,发送货物2910万吨,货物品类由开通初期的化肥、百货等10多种扩展至电子、光伏、冷链水果等2700多种,黄金大通道效应日益凸显,为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注入新活力。
今天,中老铁路通车两周年主题日活动暨沪滇临港昆明科技城开园仪式在昆明举行,活动以“提升辐射带动力,打造‘黄金线路’”为主题,全面展示中老铁路通车以来取得的重要成就、沪滇两地深化合作取得的丰硕成果。
中老铁路是“一带一路”倡议与老挝“变陆锁国为陆联国”战略对接的重要项目,2021年12月3日建成通车。目前,国内31个省(区、市)先后开行中老铁路跨境货运列车,货物运输覆盖老挝、泰国、越南、缅甸等12个“一带一路”共建国家。依托中老铁路,云南正积极推动“南出、北上、东连、西接”大通道建设,形成以昆明为集结中心,东连西部陆海新通道、西接孟中印缅经济走廊、南出辐射东盟国家、北上连通成渝双城经济圈的开放格局。
人畅其行 货畅其流
4月13日8时8分,D887次“复兴号”动车组列车缓缓驶出昆明南站,开往老挝万象,中老铁路国际旅客列车正式开行。早上在昆明吃小锅米线,晚上在万象吃老挝米粉成为现实。
中老铁路国际旅客列车采取朝发夕至运行模式,每日双向对开各1列,全程经停中国昆明南、普洱、西双版纳、磨憨,以及老挝磨丁、琅勃拉邦、万荣、万象8个车站,包括铁路口岸通关时间在内,全程旅行时间为10小时30分,昆明至万象可实现当日通达。
7月25日起,中国铁路昆明局集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国铁昆明局”)实施新的列车运行图,中国昆明南至老挝万象国际旅客列车全程运行时间从之前的10小时30分压缩至9小时26分,全程减少64分钟。与此同时,国铁昆明局积极与海关、边检部门联系,根据前期通关服务经验、旅客出入境需求等,增加人员和设备投入,完善和优化通关流程,旅客出入境通关时间由之前的各需约1.5小时缩短至各需约1小时。
“坐着动车去老挝火了,我每月要组旅游团去老挝,一去就是一个星期。”昆明铁路局集团国际旅游服务有限公司负责东南亚旅游业务的杜婷婷说,老挝旅游深受昆明、北京、成都等国内游客青睐。老挝的朋友告诉她,国际旅客列车开行,促进了客流、物流、信息流高效流通,老挝万象的房价和车费均上涨了20%左右。
今年以来,中老两国铁路部门动态调整列车运行方案,实施“一日一图”,不断满足中老两国民众日常出行需求,中国段日均开行51列,最高单日开行74列,单日最高发送旅客8.3万人次;老挝段日均开行旅客列车由开通初期的4列增至目前的10列,单日最高发送旅客10197人次。今年1—11月,中老铁路累计发送旅客1520万人次,其中国内段发送旅客1292万人次。4月13日中老铁路国际旅客列车双向对开以来,已累计运送72个国家(地区)跨境旅客9.5万人次。
人畅其行,货畅其流。今年4月起,随着货运量不断攀升,中老铁路“澜湄快线”国际货物列车由之前的每周3趟,增至每天1趟;11月下旬起增至每天2趟。数据显示,今年1—11月,中老铁路货运量实现大幅上涨,累计运输货物1628万吨,同比增加545万吨,增长50%,其中进出境货运量超400万吨,较去年同期翻一番,货物运输超出预期,成为联通内外、辐射周边、双向互济、安全高效的国际物流黄金大通道。
产业联动 民心相通
大通道带动大物流、大物流带动大贸易、大贸易带动大产业、大产业带动大发展。中老铁路开通运营,赋予昆明、玉溪、普洱、西双版纳新的发展优势,吸引大量企业入驻,产业发展项目加速落地实施,云南从开放末梢向开放前沿转变的美好蓝图正一步步成为现实。
2022年4月28日,省委、省政府作出昆明市全面托管西双版纳州磨憨镇、高质量共建磨憨国际口岸城市的重大决策部署。昆明、磨憨,“一首一尾”打造对外开放战略支点,成为云南主动服务和融入“一带一路”建设的生动实践。人才服务中心、磨憨口岸新边民互市场相继投运,围网区一线国门联运中心和二线国门综合服务中心主体建设完工,磨憨主干道东盟大道改扩建等重点项目加速推进,一个个项目加速落地开工,不断书写“磨憨速度”。
如今,放眼望去,中老铁路沿线产业星罗棋布,农林、生物医药等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为沿线产业发展装上了“引擎”,也为老挝以及东南亚经济发展注入新动力。相关数字显示,今年1—8月,中国和老挝贸易额达43.9亿美元,相比2022年同期增长了4.1亿美元,增长34%,呈现逐年增长态势。
中老铁路既是一条产业发展之路,也是一条民心相通之路。
今年42岁的周昆维是中老铁路的一名火车司机。2021年12月3日,他参加了中老铁路开通的首发仪式。“每次我驾驶的列车在中老铁路上驰骋,路边的老百姓都会驻足停留,向我们挥手打招呼,小朋友还会兴奋地用中文说‘你好,你好’,这让我更深刻地理解自己到老挝来工作的意义和责任。”
周昆维除了负责驾驶中老铁路列车,还要对老挝籍员工进行日常培训,教他们车辆驾驶和操控技术。他的一个徒弟名叫宋赛,宋赛的中文名字叫刘银能,是中老铁路列车上的一名副司机,曾在中国西南科技大学读书,讲着一口流利的中文。刘银能说,是来自中国的师傅们改变了他对铁路的认知,教会了他各项知识和技能。周昆维说,他会把自己的经验毫无保留地传授给老挝籍学员,期待他们能够尽快成长为合格的火车司机,独立驾驶列车在中老铁路上行驶。
四区叠加 沪滇共赢
中老铁路开通运营,打开了共建共赢经济发展的新通道。云南、昆明以切实有力的举措,维护好运营好中老铁路、开发好建设好中老铁路沿线,省、市分别出台三年行动计划,上下一盘棋,打造运行安全之路、开放发展之路、合作共赢之路。
在这个过程中,昆明受益良多。特别是托管磨憨之后,使昆明成为全国唯一拥有“边境线和边境口岸”的省会城市,也实现自贸试验区昆明片区、昆明经济技术开发区、昆明综合保税区、磨憨—磨丁合作区“四区”联动发展。“四区”立足功能定位、抢抓历史机遇,坚持产业共兴、招商共抓、政策共享、平台共建,奋力推动协调联动、高质量发展。
今年10月8日,首趟“沪滇·澜湄线”国际货运班列采用双向对开发车方式,上海方向班列从上海市临港新片区芦潮港站出发,经沪昆线、中老铁路至老挝万象南站;老挝方向班列从万象南站出发,经磨憨站、王家营西站沿沪昆线至上海市临港新片区芦潮港站。“沪滇·澜湄线”的一头是中国经济的龙头上海,一头是正努力建设面向南亚东南亚辐射中心的云南。这趟国际货运班列开通的当天,多家媒体引用了这样的表述:“它不仅是一条铁路线路,更是一条沟通中老两国乃至南亚东南亚的‘黄金线路’。”
老挝公共工程运输部部长安巴松·孟玛尼说,开行“沪滇·澜湄线”国际货运班列,将进一步推进“一带一路”合作,推动老挝对接中国云南、上海以及其他国际市场,助力老挝从“陆锁国”转变为“陆联国”,加快成为区域内各国内陆过境路线的贸易与交通枢纽。
11月27日,为进一步发挥上海长三角高质量一体化发展和长江经济带城市协同发展龙头作用,以及中老铁路延伸节点城市经济发展示范作用,老挝工贸部贸促司、昆明市商务局、怀化市商务局、滁州市商务局、上海市杨浦区商务委5部门签署合作备忘录,拟发挥各自区位优势,加强共商共建共享合作联动,推动数实融合相互赋能,共同打造“1+4”中老经贸合作新通道,不断放大进博会溢出带动效应。
今天,沪滇临港昆明科技城开园将为沪滇合作再添浓墨重彩的一笔。站在新的起点上,昆明将按照党中央、国务院和省委、省政府关于加快产业转移和扩大对外开放战略部署,主动服务和融入新发展格局,为服务沪滇合作续写新的篇章。(昆明日报 记者殷雷)
中老铁路大事记
2021年12月3日
中老铁路开通运营
2022年12月3日
中老铁路开通一周年
运输货物1120万吨
发送旅客850万人次
2022年12月3日
磨憨铁路口岸进境水果指定监管场地正式投用,首批全程经铁路运输的进口水果启程运往全国各地
2023年4月13日
中老铁路国际旅客列车正式开行
2023年10月8日
“沪滇·澜湄线”国际货运班列正式开行
贸易兴
2021年,中国和老挝贸易额达43.5亿美元
2022年,中国和老挝贸易额达56.8亿美元
今年1—8月,中国和老挝贸易额达43.9亿美元,相比2022年同期增长4.1亿美元,增长34%,呈现逐年增长态势
客流旺
中老铁路开通运营两周年,截至12月2日,累计发送旅客2420万人次
中老铁路全线每月旅客发送量由开通初期的60多万人次增至目前的110多万人次
国内段日均开行旅客列车51列,单日最高发送旅客8.3万人次,累计发送旅客2046万人次;老挝段日均开行旅客列车由开通初期的4列增至目前的10列,单日最高发送旅客10197人次,累计发送旅客374万人次
中老铁路2023年4月13日起开行国际旅客列车,实现昆明、老挝当日通达,已累计发送72个国家和地区的9.5万名跨境旅客
货运增
中老铁路开通运营两周年,截至12月2日,累计发送货物2910万吨,其中跨境货物突破600万吨
开行定点、定时、定线、定车次的中老铁路“澜湄快线”国际货物列车达400列
跨境货物列车每日开行数量由开通初期的2列增加到目前的14列
货物运输辐射老挝、泰国、越南、缅甸等12个“一带一路”共建国家和国内31个省(区、市)主要城市
积极探索“中老铁路+中欧班列”等国际运输新模式,老挝、泰国等国家至欧洲铁路直达运输时间缩短至15天
跨境货物品类由开通初期的橡胶、化肥、百货等10多种扩展至电子、光伏、通信、汽车等2700多种
小城大业
中老铁路开通运营两周年,变化最大的当属磨憨这个沿边小镇。
沿着公路穿过茂密的热带森林,来到磨憨最北的曼庄村,咪旺香的小竹楼和一年前比已经有了大变样。“我们大龙哈小组的房子都换上了蓝色琉璃瓦,路也修了,还重新建了公厕。”咪旺香说,自从村里开始变样,大家都开始憧憬做点小生意赚钱:“以后有游客到我们这里玩、吃东西,也许还能住下。”
民之所盼,心之所向。昆明市托管磨憨镇以来,围绕“一年见成效、两年有突破、三年大发展”的目标,全力推动磨憨国际口岸城市建设,努力将磨憨打造成为面向南亚东南亚辐射中心的重要支点、中老命运共同体的样板区、承接产业转移和国际产能合作的示范区。随着物流、人流、信息流、资金流向小镇汇聚,中国的西南端,一座新的国际口岸城市正在加速崛起。
磨憨—磨丁合作区先后与中国中铁、中国铁塔、上海临港、中集集团等企业签订合作协议24份。6个沿边行政村所辖自然村100%通硬化路,实现“5G网络全覆盖”。
磨憨铁路口岸指定监管场地、磨憨人才服务中心、磨憨新边民互市场等项目建成投入使用,中方围网区金属围网及监控、一二线联检大楼、老方区域9.56平方公里金属围网已基本完工。目前已集中开工72个重点项目。今年底还将组织新民水库、东部货流通道等13个重点项目开工建设。
政务服务中心建成投入使用,设立公安、商事服务、综合审批、民生服务、铁路海关等43个受理窗口,承接用好省级第一批下放的30项行政职权事项,推动企业登记、税费缴纳、医保社保等实现“跨区通办”。
磨憨口岸智慧改造升级项目(一期)建设完成,磨憨公路口岸综合提升改造项目加速推进,磨憨铁路口岸水果、粮食、冰鲜水产品指定监管场地通过海关总署验收。
今年1—9月,磨憨完成省外产业项目到位资金5.04亿元,实际利用外资1981万美元。磨憨口岸进出口货物总量627.6万吨,同比增长55.35%;进出口商品货值362.9亿元,同比增长9.92%;出入境人员106.45万人次,同比增长379.93%。
小镇巨变的背后是中国新一轮更高水平开放大格局的推进。
高速的铁轨从物理意义上打通了中国内陆与东盟之间便捷的国际物流大通道,随之也催生了一系列“化学反应”。昆明向内、磨憨向外,中老铁路的两端不断“生长”。
目前,中老铁路货运已覆盖老挝、泰国、缅甸、越南等共建“一带一路”国家,并且以昆明、万象为节点,中国与东南亚、南亚,乃至欧洲的更多国家产生联结;经磨憨铁路口岸出入境的旅客来自世界6个大洲49个国家和地区。“沪滇·澜湄线”国际货运班列连接中国经济的中心上海,贵州、重庆、浙江、江西、湖南、四川等兄弟省市加入“黄金大通道朋友圈”,共建面向印度洋国际陆海大通道的蓝图已然展开。(昆明日报 记者吴洁)
磨憨国际口岸城市建设大事记
1992年3月,国务院批复同意开放磨憨口岸。
2016年3月4日,国务院正式批复同意设立中国老挝磨憨—磨丁经济合作区,这是中国和周边毗邻国家建立的第二个跨境经济合作区。
2021年12月3日,中老铁路开通运营后,磨憨成为同时拥有国家一类公路和铁路口岸的重要交通枢纽,是我国通往东南亚各国最便捷的陆路大通道。
2022年4月28日,云南省委、省政府作出昆明市全面托管西双版纳州磨憨镇、高质量共建磨憨国际口岸城市的重大决策部署。
2022年8月30日,昆明市与西双版纳州各项托管移交工作顺利完成,磨憨的发展进入新的历史阶段,迎来了广阔的发展前景。
2022年11月3日,磨憨—磨丁合作区入选国家进口贸易促进创新示范区。
2022年11月18日,昆明—磨憨陆港型(陆上边境口岸型)国家物流枢纽成功纳入国家物流枢纽建设名单。
2023年4月26日,磨憨国际口岸城市建设如火如荼,得到了中央领导同志的肯定和关注,勉励云南省、昆明市,磨憨建设要主动服务构建新发展格局,发挥综合优势,加强政策协同,提高空间利用效率,加快引进优质项目,做好东部产业承接,促进产业集聚,努力打造沿边开放新高地。
新城谋动
中老铁路开通运营两周年之际,在昆明,一座产业新城正在崛起。
昆明经开区,诞生于中国改革开放的机遇,成长于中国工业革命的浪潮,再接过中国新一轮更高水平开放的大旗——2019年8月,中国(云南)自贸试验区昆明片区挂牌。
2022年8月,昆明托管磨憨,昆明成为中国唯一拥有“边境线”的省会城市。有了口岸,作为中国面向南亚东南亚辐射中心的中心,“走出去”有了新支点,中国(云南)自贸试验区昆明片区聚焦“沿边”开放的使命有了具象的表达。
正如昆明市委、市政府的科学谋划,对昆明以及磨憨来说,借助中老铁路开通运营的重大机遇,可通过大通道带动大物流,进而带动贸易、产业发展,推动建设向印度洋出海的陆海贸易通道。同时,还可以积极与国内发达地区开展产业转移跨区域合作,着力构建以昆明—磨憨为重要节点,辐射南亚东南亚的产业链供应链体系。
沪滇临港昆明科技城应运而生,快速成长。
2021年,在上海、昆明两地党委、政府的推动下,昆明经开区与上海临港集团正式签订协议,共同建设沪滇临港昆明科技城。这既是深化东西部协作,推进沪滇合作的重大举措,也是双方优势互补、双向赋能,抢抓中老铁路开通机遇,融入“一带一路”建设的战略选择。
两年来,“上海效率”和“昆明实干”相结合,沪滇临港昆明科技城在项目建设赛道上跑出了“加速度”。项目投资14亿元,2022年8月17日开工,今年12月3日开园。项目建设期间,已有一批上海和长三角地区、云南省内的高新技术企业与园区签署了意向入驻协议。开园当天,将迎来第一批实地入驻的“业主”。
今年,昆明市与上海临港集团签订战略合作框架协议,充分利用上海临港集团产业培育发展和园区运营管理优势,深度参与磨憨产业发展规划编制和产业开发建设。上海临港集团与昆明市政府就磨憨—磨丁合作区建设开发签署战略合作框架协议,上海临港集团与磨憨—磨丁合作区、昆明经开区平台公司三方合作成立的云南磨憨沪滇产业联动开发建设有限公司同步揭牌,当前正加紧推进磨憨项目的开发建设运营。
公开资料显示,沪滇协作二十多年,总结推广“上海企业+云南资源”“上海研发+云南制造”“上海市场+云南产品”“上海总部+云南基地”“四个+”模式,已引导落地投产项目241个,到位投资77.72亿元,双向赋能产业协作取得不俗的成效。
昆明经开区(自贸试验区昆明片区)已将沪滇临港昆明科技城定位为高标准建设昆明市承接产业转移的核心区和先行示范区。根据临港集团计划,沪滇临港昆明科技城完全成熟运营后,预计将聚集相关高科技企业超200家,年税收贡献1.5亿元,新增就业岗位3000个,园区企业年综合营业收入达100亿元。
相关人士分析认为,站在中老铁路“黄金大通道”的起点,背靠共建面向印度洋国际陆海大通道大战略,作为沪滇协作的标杆,昆明经开区(自贸试验区昆明片区)以沪滇临港昆明科技城为载体,未来将是云南向世界展示中国高新技术的集散地。(昆明日报 记者吴洁 制图美编赵云萍)
版权所有:昆明市城市交通研究所
地址:云南省昆明市官渡区春城路60号摩尔大厦
联系电话:0871-63198385
技术支持:昆明信息港
备案号:滇B2-20090009-5
滇公网安备 530111020012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