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轨道交通

1、线网规划与建设规划

为实施云南省“桥头堡”战略,加快现代新昆明建设,满足经济社会发展和广大市民的出行需求,2012年,昆明市启动第二轮的昆明市轨道交通线网修编及建设规划修编, 远景规划轨道交通线网由14条线路组成放射普线网+穿越快线的线网形态,其中,城市快速轨道交通网共9条线路,1、2、3号线为骨干线,4、5号线为辅助线, 6号线为机场快线,7、8、9号线为填充线;市域轨道交通网由2条穿越型快线及3条预留线组成。市域范围内轨道交通线路全长561.8km, 快线265.1km,普线296.7km,中心城线路长度为372.2km。中心城内线网密度达到0.56km/km²,主城核心区内线网密度达到1.22km/km²。 全线网共设车站185座,其中换乘站43座。目前,第三轮轨道交通线网规划正在编制中。

../_images/figure-0605.jpg

图6.5 昆明市轨道交通线网规划图(2012年版) 1

2、线路运营及建设情况

2012年6月,6号线一期工程开通,是昆明市第一条运营的地铁线路;

2014年4月,首期工程北段建成,全线贯通;

2016年12月,1号线支线开通;

2017年8月,3号线开通试运营。

截止2019年底,昆明已运营轨道交通线路4条(段),形成“十”字型网络架构,里程约88.7公里,线网密度0.21km/km2;站点59座,换乘站2座,站点500米覆盖10%,线网均采用B型车,6节编组。

2019年在建的5条地铁线路为:地铁1号线西北延、2号线二期、4号线、5号线、6号线(二期),在建里程约97.2公里。其中,

1号线西北延工程:线路全长7.6公里,工程7站6区间,一阶段3站2区间于2016年3月开工建设;得胜桥站、弥勒寺站主体结构已封顶;金碧广场站正在进行主体结构施工;按照市政府工作安排,西昌路站至锅盖山停车场等后续站点、区间的建设工作已于2018年6月1日启动,西昌路站正在开展一期围挡范围内管线迁改;理工大学站已开始北侧围护结构施工;其余站点正在进行征地拆迁和施工前期的各项准备工作。

2号线二期工程:线路全长12.75公里,工程全线10站,并设宝丰村停车场,于2015年8月开工建设。10个站已开工建设,其中盘龙村站、龚家村站、六甲站、会展中心站、小街站主体结构封顶,龚—六、六—盘区间贯通,其余已开工车站及区间正加快建设工作。

4号线工程:线路全长43.422公里,设站29座,并设大漾田车辆段,广卫和白龙潭停车场,于2015年12月开工建设,采用PPP合作建设模式。截至2019年12月31日,4号线工程实现“洞通、轨通、电通”三通,为后续各专业设备单机调试、系统联调联试提供了源动力,也为后期地铁列车的热滑、动调提供了可靠保障。

5号线工程:线路全长25.9公里,设站22座(含3个共建站),设世博车辆段、宝丰村停车场,于2016年5月开工,采用PPP合作建设模式。福保站、金家河站、庄家塘立交桥站、兴体路站、渔户村站、迎海路站、大坝站、广福路口西站、金兰路站、弥勒寺站、穿金路站、石闸站、白龙寺站13座车站主体结构封顶;世博园站、华山西路站严家地站等3座车站主体结构施工;五一路站、圆通山站、福海站等3座车站围护结构施工。

6号线一期、二期工程:一期已于2017年8月29日与地铁3号线同步开通初期运营。二期线路全长约7.6公里,设站4座,于2014年7月开工建设。所有车站主体结构已封顶,区间已贯通,已实现电通且启动综合联调工作。

3、运营特征

(1)网络运营特征

2019年全年线网累计开行列车30.86万列次,累计运营里程801.38万列公里,累计运送乘客2.14亿人次,日均客运量约58.64万人次,较上一年增长0.15亿人次,增长率为7.5%。 其中首期工程及支线共计运送乘客1.36亿人次; 3号线运送乘客6806万人次;6号线一期工程运送乘客1038万人次。

2019年底,轨道交通全网客流强度0.66万人次/公里,平均乘距12.52km,换乘系数约1.28,以东风广场站换乘量为主,全日双向约9.07万人次。

轨道网络客流有明显的早、晚高峰,早高峰时间出现在上午8:00~9:00,占全天出行总量的12.28%;晚高峰发生在17:00-18:00,占全天总出行量的10.19%。 对比上一年,早高峰客流、晚高峰客流比重基本稳定,晚高峰期向后延长的趋势明显。

(2)首期工程(含1号线支线)客流特征

总体情况

首期工程实行工作日、双休日(节假日)运行图,支线开通后采用Y型交路(主线交路:北部汽车站至大学城南站;支线交路:北部汽车站至昆明南火车站), 主支线1:1的运行模式,工作日高峰(7:00~9:30、16:30~19:30)时段,北部汽车站至春融街站下行方向行车间隔调整为4分30秒, 春融街站至大学城南站/昆明南火车站下行方向间隔时间为9分钟。

2019年底,首期工程(含1号线支线)日均客运量37.15万人次,较上年增长4.3%,客流总体呈现持续稳定增长态势。

站点乘降量

全线站点平均乘降量为2.12万人次,其中东风广场站作为首期工程和3号线的换乘站,客流量最大, 日乘降量约11.7万人次;其他高于平均水平的站点包括环城南路站、南部汽车站、白云路站、珥季路站等,整体乘降量均上升。

高峰断面特征

高峰断面出现在北部汽车站-大学城南站(由北向南)方向的火车北站-穿心鼓楼段,高峰断面约1.43万人次; 由南向北方向的高峰断面出现在环城南路站—昆明火车站,为1.09万人次,较上一年小幅提高。 其中,首期工程高峰小时最大断面车厢站密度4.13人/平米,舒适度等级C级(一般偏拥挤)。

(3)3号线客流特征

3号线为昆明市贯穿东西的轨道交通骨干线路,全线共设置车站20座,与2号线在东风广场站实现换乘,与6号线一期工程在东部汽车站实现换乘。 工作日高峰时段(7:30~9:30、16:30~19:30)发车间隔为6分钟,其他时段8分钟。2019年底,3号线日均客运量约18.64万人次,较去年增加1.95万人次。

站点乘降量

2019年3号线全线站点平均乘降量为1.76万人次,其中东风广场站作为换乘站,客运量最大,日均乘降量约10.6万人次, 较去年增加0.3万人次;其次为五一路站、东部汽车站、潘家湾站,乘降量高于平均水平。

高峰断面特征

高峰断面出现在西山公园站-东部汽车站(由西向东)方向的潘家湾-五一路段,高峰断面约0.83万人次; 由东向西方向的高峰断面为0.72万人次,出现在东风广场-五一路段。其中,3号线高峰小时最大断面车厢站密度2.84人/平米,舒适度等级B级(舒适)。

(4)6号线一期客流特征

6号线一期工程连接昆明长水国际机场,共设置车站4座,与3号线在东部汽车站换乘,行车间隔为15分钟。截止年底,6号线一期工程日均客运量约2.84万人次,较去年增加0.44万人次。

全线站点平均乘降量为1.30万人次,首尾两站乘降量高,中间站点较小。断面呈现单一递增或递减态势,高峰断面出现在东部汽车站-机场中心站方向, 高峰断面约1605人次。其中,6号线最大断面车厢站密度0.74人/平米,舒适度等级A级(非常舒适)。

1

数据来源:昆明轨道交通集团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