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近期发展重点¶
1、在全域覆盖、多层次的国土空间规划体系构建中,提升交通对城市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引领力¶
城市空间发展已从“增量扩张”逐步走向“存量优化”,在交通规划层面,新的发展模式决定了土地资源的利用将更加高效,城市机动化需求仍将快速增长,这也意味着交通基础设施的规划和使用也需要更加科学有效,要深刻认识到交通规划是空间治理的重要政策工具,交通系统和骨架的建立对土地资源和空间活动的承载能力起到关键作用,交通强度和模式直接关联到了土地资源对空间活动的承载能力,是相关资源配置的重要影响因素,重要的交通枢纽布局更是对空间功能结构产生了某种程度上决定性作用,交通分析的任务要拓展到空间中的关系、空间中的行为和空间中的网络。
与新一轮城市国土空间总体规划相协同,对客货运交通枢纽用地进行安排,对重要交通轴廊实施控制,做好重大项目和对城市空间有支撑性的骨架道路的项目储备。
2、改善交通决策和管理信息供给,提高交通组织能力¶
建立跨部门的交通大数据资源共享和“城市体检”评估机制,提高交通诊断、监测预警与综合信息服务能力,构建符合昆明实际的交通系统运行评价指标体系,为改进交通决策和管理提供支撑。
配合国土空间规划、城市综合交通规划和新一轮轨道交通建设规划等编制工作的要求,开展第五次昆明城市综合交通调查,更新城市交通战略模型基础信息和参数,综合应用手机信令、交通运营管理和基于互联网的其它数据等资源,动态校核交通模型,不断提高模型精度,深入研究交通供需关系和运行规律,更好地统筹城市交通发展。
3、新基建背景下,充分发挥轨道交通对城市空间合理拓展、产业高效布局的重要载体作用,通过城市规划、交通政策、交通设施、轨道自身的服务等多方面的提升来丰富轨道客流¶
“新基建”的“新”字,在工程科学方面指的是智慧化等技术创新,在社会科学层面指的应该是模式与治理机制的创新,缺失了后者,再多的轨道基础设施投入,也无异于传统的“老基建”。因此,我们有必要以“新基建”为起点,开启轨道交通引领的规划模式创新与体制创新。现阶段,由于昆明市轨道交通TOD发展缺乏全市层面上的总体协调及规划引导,“各做各线、各做各站”的现象十分普遍,规划也大多局限在微观层面的轨道交通站点周边布局或者用地规划,而在与城市整体功能协调,土地功能布局、发展规模及发展时序等方面与全市规划的宏观协调不足,因此,建立城市规划与轨道规划的协同机制尤为关键,充分发挥轨道交通对城市空间合理拓展、产业高效布局的重要载体作用。
同时,应从多交通方式、多交通系统联动的层面,通过建立城市规划设计与轨道规划设计二者协同机制保障轨道交通运营客流的源头,通过建立轨道交通与常规公交双网的融合机制实现公交与轨道交通各自职能分工,通过明确城市交通系统发展政策实现公共交通优先与城市交通系统的良性运转,以及完善轨道交通自身服务体系等方面来丰富轨道客流。
4、完善自行车骑行环境,鼓励和规范“公共交通+自行车交通”绿色交通一体化发展¶
在优先发展公共交通基础上,充分发挥公共交通与共享单车交通组合优势,通过进一步打通、优化公共交通与自行车交通两种交通方式衔接方面阻碍,将公交换乘、多种交通运输方式的无缝衔接及一体化发展纳入规划、体制机制设计与运输组织管理中。在城市总体规划和综合交通规划编制过程中强化自行车交通的地位,建立与城市空间承载能力相匹配,与公众出行需求等相适应的车辆投放机制,在道路路权、停车设施、政策支持等各个方面,为自行车交通提供保障。
5、开展重大应急事件下的城市交通系统对策研究¶
面对当今极端气候、疫病传染、恐袭事件、地区动荡似乎在日益增多的世界,应站在交通规划的角度,未雨绸缪,提前开展重大应急事件下的城市交通系统对策研究,城市交通的治理要求、供给方式以及需求特征在重大应急事件下可能都会发生改变,因此,除了常态化的交通组织和管控措施外,还应特别制定应急状态下的应急交通预案,并落实于城市交通的规划、建设和管理各个阶段,以此在灾害或者重大突发事件下,城市交通运输系统依然可以部分维持自身基本的运行条件,并提供必需的应急交通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