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度综述¶
1、昆明机场中转能力提升,枢纽功能进一步加强¶
2018年,国内13家机场集团及OTA代表联合发表了《大理宣言》,将致力于共同倡导新技术应用、联合打造跨航空公司中转服务产品,实现资源共享、协同发展。 云南机场集团以强化昆明机场中转功能为重点,优化口岸通关流程,提升国际进出港和中转服务保障能力,充分挖掘国际中转市场潜力,并着力打造昆明国际全货运航线, 加大南亚东南亚全货机航线开发力度。2018年昆明机场中转旅客吞吐量405.2万人次,同比增长10.1%,7月1日起,在全省范围内正式启动“易畅转”跨航司中转业务,实现了跨公司“一票到底、 行李直挂”功能,更大程度地简化旅客中转手续,节约中转时间。为促进云南民航事业快速发展,加快枢纽建设进程创造了良好条件,面对新的发展形势,昆明机场按照国际航空枢纽定位, 以打造现代综合交通枢纽、优化中转和通关流程、开辟国际航空市场为着力点,相继开通昆明至巴黎、旧金山、悉尼、莫斯科等洲际航线,改变了云南民航无洲际航线的历史; 国内中转衔接时间从120分钟缩短至75分钟,中转保障能力实现稳步提升;获批实施72小时过境免签、境外旅客离境退税、7乘24小时通关保障、航油保税政策,成为推动昆明机场枢纽建设的强大动力。
2、高速铁路“拉近”城际间的距离,加深区域间联系¶
昆明高铁南站开通运营两年,中心城铁路对外发送旅客2655.11万人,增加16.17%,客流增加的背后最直接的原因就是高铁线路的增加,2018年1月昆明到重庆成都的高铁正式开通; 7月昆明至大理和西安的高铁开通;9月广深港高铁香港段正式运营,从昆明南坐高铁可以直达香港九龙,云南直通高铁的城市越来越多,旅客人数快速增长, 首次实现旅客发送高铁超过普铁、客运收入超过货运收入的“双超局面”。 已开通高铁将其沿线区域的大中小城市连接在一起,形成一个交通走廊,高铁的快捷、公交化特点,减少了旅客的出行成本,增加了旅游的出行频率和规模, 加快往来地区的可达性,又能够激发旅游空间布局的改变和竞争力。同时,高铁流具有显著的空间极化效应,热点城市的中心城区是跨城流动强度的高密集区, 而郊县区则是分散稀疏区,热点城市中心城区间的点到点联系十分密切,郊区县市高铁站的设立,强化了跨城密集区和分散区的流动联系,高铁的大密度、高流量、公交化的运输组织方式, 带动客流在城市之间规模化、快速化往来,从而催生了通过其他交通运输方式带来的物流的增长。
3、轨道交通联网运营骨干作用初现,客流增幅显著¶
昆明市轨道交通进入快速建设和发展阶段,截至2018年底,全网累计运送乘客1.99亿人次,增长率为59.2%,在逐步成网的过程中,客流规模高速发展的情况可能仍会持续一段时间, 也可能伴随网络化运营步入稳定增长,客流构成和分布逐渐形成自身特点,如首期工程及支线共计运送乘客1.3亿人次,本线客流和换乘客流双增长、客流强度逐年升高,是首期工程最突出的客流特征。 城市轨道交通沿线的城市土地利用性质和强度影响着城市轨道交通进出站客流总量和时间分布规律,居住、办公用地直接影响着进出站客流总量,且上下班时段客流集中,形成早、晚高峰, 平峰时段客流较为均衡;商业用地周末、节假日形成高峰,平日客流相对均衡。城市轨道交通网络化进程中,随着新线加入、换乘车站增加,乘客出行路径选择会发生明显变化, 直接影响断面客流分布形态和客运量。一些轨道站点周边配套设施(如公交站点,自行车停车场等)不足或布局不合理现象还较普遍,公交站点缺乏换乘信息, 与轨道交通站点距离远等原因都导致现状“两网融合”不佳,随着设施的完善,会吸引周边客流到轨道交通,后续需要深入研究轨道交通客流成长规律、运营特征变化等,运用互联网、 大数据等信息技术,建立客流监测、预警系统,实时监测掌握客流动态,制定实施合理的客运组织措施,提升车站集散能力。
4、公交供给调整优化,服务模式亟待创新¶
围绕轨道交通的运营,新开轨道首期工程接驳公交74条,优化调整线路18条,形成了主、 次、支三层级的公交网络,轨道交通、地面公交实现了与航空、高铁、城市客运等多种方式的换乘; 建成了公共自行车服务网点553个,投入共享单车25万辆,对公交站点盲区覆盖达到100%,形成了“公共交通+共享单车”出行组合模式。在共享单车、网约车等新型交通出行方式蓬勃发展的背景下, 公交客流面临分流压力。应针对不同出行场景,基于客流在时空分布及出行品质的差异化,创新多样化公交服务模式;应依托互联网、大数据,结合园区、通勤、就学、就医等特色个性化需求, 研究开行按需响应式特色公交,全力便利市民绿色公交出行;并与形成市民良性互动机制,不断优化调整公交线路走向、站点、服务时间,提升特色线路吸引力和可靠性。
5、小汽车出行总量小幅降低,道路运行效率有所提高¶
本世纪以来,城市机动车快速增长,目前机动车保有量进入基数大、增速缓的发展阶段,但车辆日均增量仍处于较高水平,全市千人拥有汽车336辆,处于全国高位。 小汽车出行量的增幅远小于保有量的增长,大量个体机动化出行被抑制,从本年度的调查数据来看,小汽车的出行总量和方式占比小幅降低,自行车出行量稳步提高,侧面反映居民对小汽车的使用较理性。 反映在道路运行状态上,超过一半的调查路段的交通量不同程度的减少,同时十字形轨道网络投入运营后,核心区的人民路、东风路等道路逐渐恢复正常通行,效率提高,导致道路车速较上一年提高, 路网高峰行程延时指数高德排名也下降,排名全国50城第12位,整体状态良好。
6、共享单车“短途高频”的骑行特点,继续拓展公交服务范围¶
当前昆明市除了公共自行车还有以摩拜、青桔、哈罗为主的共享单车,自行车出行需求和停放需求爆炸性增长,导致了自行车“无路可骑,无处可放”以及机非混行问题的加剧, 对共享单车实行精准投放成为政府和相关企业面临的新挑战。共享单车停放频率最高的区域主要集中在城市核心区域,并与城市住宅、公司、餐饮、轨道交通站点等热点设施的分布高度重合。 在这些热点设施周边的车辆停放需求是同区域其他设施周边的5-8倍,停放缺口矛盾突出。共享单车出行主要集中分布在功能混合度高、道路网密集、适宜骑行的老城区,在工作日呈贡新区、 高新区等工作岗位较多的新城区也呈现较高的出行密度,一公里以内、十分钟以内的“短途高频”骑行是共享单车出行的主要特征,共享单车主动向公共交通靠拢,并形成接驳组合, 轨道交通站点周边成为单车集中的最大的热点,放大了地铁经济圈效应;在轨道交通、公共交通主要廊道沿线,公共交通与自行车交通组合优势范围得到明显延伸。